0%

《哪吒2》影评:海洋动力学的视觉诗篇与科研民工的命运交响曲

《哪吒2》在特效与主题上均实现了对前作的超越。技术上,1948个特效镜头(超越首部总镜头数)构建了中式美学的巅峰:龙宫的赛博朋克式改造、玉虚宫的泼墨山水意境,以及海战场景中武术与流体力学的融合,重新定义了国产动画的视觉语言。叙事上,电影将个体抗争升华为对系统性压迫的批判——哪吒从反抗“魔丸”标签到质疑仙界秩序,敖丙从“灵珠”工具人到自主选择命运,均暗合当代青年对权威规训的反思。

《哪吒2》的海洋特效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交响。它用流体力学的严谨与神话的浪漫,勾勒出一个充满张力的世界;更以申公豹的悲壮抗争,刺痛了科研体制的痼疾。当哪吒喊出“小爷是魔,那又如何”时,银幕内外的人们或许都能听见——那些被偏见压制的灵魂,终将在反抗中重塑自己的“肉身”。

作为一名海洋动力学博主、科研人员以及波浪观测装备研发人员,我从海洋科学和科研的角度,想聊一聊《哪吒2》中的海洋波动特效和故事。

一、海洋波动特效:从NS方程到银幕奇观

在《哪吒之魔童降世 1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 1》)中,“山河社稷图”的水墨流体效果已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,而《哪吒之魔童降世 2》(以下简称《哪吒 2》)则将舞台移至神秘的东海,给特效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影片中,哪吒下海、开海、闹海的情节让海洋波动的流体动力学成为核心技术。

在《哪吒 2》中,海水的每一滴都拥有独立的物理属性,波浪的生成与破碎、飞溅的水花与泡沫消散,都展现了流体力学的精准应用。特别是龙族操控海浪的场景,每一帧画面包含12亿个动态粒子,通过基于纳维-斯托克斯方程(NS 方程)的数值模拟,完美还原了水体的黏性流动和波浪的细节。

导演通过涡旋动力学模拟,将自然流体的混沌与艺术的戏剧性巧妙结合。例如,海妖挣脱锁链时激起的漩涡,既展现了自然流动的随机性,又加强了视觉冲击力。海洋不仅是背景,更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力量。导演在采访中提到:“我们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海水的情绪 —— 哪吒愤怒时,海浪呈锯齿状;敖丙悲伤时,海水凝结成冰晶雨。”

面对1900个特效镜头,团队通过智能算法优化渲染资源,避免盲目扩展渲染农场。在东海漩涡场景中,算法通过识别粒子运动的重复性特征,将渲染时间从200小时压缩至极限。这种创新提高了制作效率,也确保了每个镜头的细腻与真实。

二、申公豹:科研民工的镜像与反抗

在《哪吒 2》中,申公豹这一角色的重塑,意外成为当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投射。作为妖族出身却考入昆仑山 “科研单位” 的 “寒门贵子”,他背负全族期望,却在学术体系中饱受歧视 —— 正如现实中的 “科研民工”,尽管努力内卷,却因缺乏 “仙二代” 的资源与人脉,始终游离于核心团队之外。

电影中,无量仙翁组织的入编考试恰为科研圈的职称晋升,无量仙翁就是学术界的大学阀,一手遮天的同时,还极力维护集团利益,生怕其他团队发展壮大,天元鼎中的仙丹就是 SCI 硬通货论文,捉妖队就是导师的低成本研究生博士生群体。鹿妖就是大学阀的嫡系弟子,掌握了大量的学术资源,申公豹就是这个系统下的外人,出生不正统,但凭借勤奋训练,努力了半辈子才写了 3 篇 SCI,打算为自己晋升十二金仙正教授使用,但他还打算考虑给申小豹入编使用,而天元鼎中,通过压榨科研民工,已经练出了几百篇 SCI,他们优先给了鹿妖这些嫡系。

大学阀的这些资源,是申公豹这类小镇做题家远远比不了的。

更具深意的是,申公豹的 “口吃” 设定暗喻了边缘化群体的失语困境。他试图通过超量付出(如五百年的苦修)证明自己,却仍被一句 “妖族出身不配成仙” 否定,这与科研民工在 “唯论文”“唯帽子” 评价体系下的挣扎如出一辙。然而,他最终以一己之力对抗三龙,以 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 的孤勇打破宿命,恰似那些在学术霸权中坚持原创性研究的学者,虽败犹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