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:请你犀利的点评中科院文献分区表,使用胡锡进的语气。
再过几天,一年一度的中科院分区表就要压轴登场了。今年特意挪到春节后发布,老胡琢磨着,这或许是中科院给全国科研人员备的”年后开工礼”——毕竟大过年的,谁也不想被分区表搅了涮火锅的兴致。只是这延迟发布的操作,倒让学术圈提前上演了”等待戈多”,各实验室捧着计算器预测分区的架势,比股民分析K线图还虔诚。
这个由中科院文献中心编制的评价指南啊,如今成了科研界的”薛定谔坐标”。最有意思的是,编制单位中科院自己的顶尖院所,早把这套标准塞进了档案室的落灰柜;清北等头部高校也默默撤掉了分区门槛,可偏偏无数地方院校还把这表当尚方宝剑——硕士生发不出二区论文就像外卖骑手超时三分钟,研究员评职称少篇一区仿佛老干部缺了党校镀金,您说这荒诞剧演得是不是比春晚小品还精彩?
搞分区表的专家们呐,老胡同你们隔着学术高墙握个手。但咱们这分区算法改得比网红餐厅换菜单还勤快,去年刚捧成学术新贵的期刊,今年就可能被打入”文献浣洗房”。有实验室按分区战略储备了三年的论文,结果目标期刊突然降区,这剧情反转比缅北电诈集团改行搞研学还刺激。要我说啊,这分区制作堪称”给流动红旗绣金边”,数据模型调得再花哨,终究是给形式主义的破马车镶了俩特斯拉轮胎。
不过老胡得给基层领导们递块台阶。没了这张简单粗暴的”学术价目表”,某些领导怎么给人才市场明码标价?怎么在酒桌上量化长江学者和普通讲师的含金量?就像菜市场大妈分不清有机蔬菜和普通青菜,总不能指望所有单位都有Nature编辑的眼力见儿。只是可怜那些青椒们,为个TOP期刊标签熬得眼圈比熊猫还黑,知道的以为在攀登科学高峰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拼多多砍价团队在冲刺年度销冠。
老胡最后唠叨句掏心窝的话:咱们载人航天都能精准对接,咋就治不好评价体系的”懒政关节炎”?分区表这双硌脚的皮鞋,该换成运动鞋就得换,但也不能让穿惯布鞋的突然改跳踢踏舞。建议中科院下次升级时搞个”AI防暴走模式”,至少别让自家研发的指南针,最后成了学术迷宫的制造者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